当广袤大地鲜花盛开,当每亩鲜花增收万元,当十数万花农因此脱贫致富——这个产业是不是前程似锦?
这不是梦中的乌托邦,这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低纬高原花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营造的真图实景。据统计,仅2018年到2019年,这个技术体系就在云南推广了27.5万亩,生产鲜切花152.1亿枝、盆花9120万盆,实现销售额156.5亿元。其中新增销售额104.1亿元,新增利润24.9亿元,亩均增效超过9000元,带动了11.57万余户花农增收致富。成果还在贵州、四川、甘肃、宁夏等十余个省区,以及缅甸、柬埔寨等五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化推广,正全方位引爆这一“锦绣”产业。
在省农科院花卉所位于晋宁县宝峰镇的示范基地,几个上万平米的鲜切花生产“车间”内,展示着这一体系的奥妙:工人们将一株株花苗摆放到离地近两尺的种植槽里——花苗是扦插在网袋裹着的基质里长好根的,整整齐齐摆上去、插上配备好的“输液针管”就行了。“车间”是智能的,根据不同花卉的不同需求自动调节光照、温度和湿度;“输液针管”连接水肥仓,自动供给养分和清水;种植槽是微微倾斜的,“多余”水肥尽数自流回收,并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车间”只是这种体系栽培模式的缩影。花卉所副所长李绅崇说:“目前栽种的是精选出来的‘粉红雪山’月季,色彩娇嫩,深受市场欢迎。研究所通过解析不同花卉对低纬高原地区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生理适应,和高产、高品质响应机制,研发光温调控、无土栽培、二氧化碳施肥等成套技术及设备,从而构建起低纬高原花卉高效栽培模式。目前看来,这种‘离地无土栽培’跟月季花工厂化生产堪称‘绝配’,平均每平方米产出商品鲜切花达350支,比传统种植的150支高一倍以上。”
“这个种植槽是金属的,有的企业用PVC代替,成本更低一些;用椰糠基质,先期投入大,每亩总投资在25至35万元,可使用15至20年,基本两年左右收回投资。”李绅崇说:“像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企业比较容易接受。不过,所里也在探索另外的替代基质,比如蔗渣基质,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近年来示范推广表明,这种栽培模式亩产量比传统栽培方式提高2—4倍,平均节约水肥45%,能源成本较国外节约35%,创造了鲜切花和盆花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的全国最高记录。
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是成果受益者之一。公司总经理段金辉说,2018年起开始示范应用,效果立竿见影,公司“云秀”牌月季切花产量翻一倍,由原来一年四茬变为一年八茬;月季切花花大色正,品质明显改善,2018年获云南“10大名花”第三名,2019年获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十大名花”第一名,并获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公司2018-2019年推广应用535亩,新增产值3555万元,实现利润675.45万元。关键技术还助力公司获得了新专利,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宝峰基地的另一个高端“车间”,正在生产月季盆花,盆花小巧玲珑,五颜六色。整个生产过程像“3D”打印一样,扦插后的种苗从流水线运进去,在全自动温室里如同“七十二变”,70至72天成长‘成材’,就直接“远嫁他乡”。
李绅崇说:“这是标准化‘定制’的,每平米产260盆,亩产值在120万元以上。当然投资也高,适合比较大的花卉企业。”
据介绍,“低纬高原花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已历时10年,荣膺国际奖励12项,编制颁布标准22项,授权知识产权57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专著2部和SCI论文60篇。通过研究并耦合低纬高原气候特点与主要花卉的生物学特性,大规模引进和系统评价国内外品种,研制精细种植农业气候区划,指导编制全省产业规划,实现了“适地适花”的高效生产布局;筛选推广优良品种占云南主流品种的85%以上,支撑云南发展为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鲜花生产中心。探明了低纬高原地区花卉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研发高效检测技术和标准,集成以温室气候控制、害虫诱杀、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9%-48%,提升花卉优质率20%以上,实现减药提质绿色生产。
十年磨一剑,“低纬高原花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获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科技支撑,云花产业绚丽绽放。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