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开云中国 > 新闻中心 > 科技动态 > 内容详情

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心内专家的这个研究 让心脏介入手术更安全有效

发布时间:2021-07-23 16:21 浏览数:2620

来源:都市时报  记者:孙文洁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名单,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团队的“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记者24日采访时获悉,目前该研究成果在全国40余家医院进行推广,已服务5万多人次患者,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约1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介入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项目负责人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范洁介绍,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约0.6‰—13%,包括常见的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律失常会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复杂,如何通过机制的研究筛查出早期预警指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基础研究的关注点。

“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心律失常的患者跟我们说,医生你们开点药给我们吃吃就可以了。”范洁说,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局限于干预单一离子通道,疗效不佳,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而外科治疗就是人们常说的“开胸”,不仅创伤及风险大,而且费用高、患者后期恢复成本太高。“而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及风险小,一般患者3天就可以下床活动。目前,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治愈方法。”

而在心律失常的诊治中,缺乏心律失常早期预警指标和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成为了制约提高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的瓶颈。

项目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为此,范洁团队在此基础上立项并开展了系列研究。项目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与介入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出发,建立了心律失常治疗体系,研究内容涵盖了常见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研究,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前、术中新方法的应用,以提高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项目以“揭示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靶向并解析其发生机制”、“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严格控制消融导管贴靠压力能否减少对食道的损伤”、“率先应用并推广心腔内三维超声指导治疗复杂心律失常”“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提高心衰患者双室同步治疗的效果”“利用体表心电图中右心前导联心电图和后壁导联心电图比值计算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右心系统射频消融中抗凝治疗可否减少无症状血栓并发症”等内容展开。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范洁介绍,项目主要有四个创新点及成果:一是率先发现miR-1976的致心律失常和价值早期预警;二是创建心腔内超声与电解剖标测融合的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流程;三是创新性介入治疗靶点预测,提高心律失常介入手术疗效;四是优化并应用新技术提高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安全性。“新技术首次在博鳌超级医院使用8F心腔内超声指导心律失常介入手术演示,受到了广泛关注,手术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7万余人。”同时,该项目成果经国内权威专家评定,认为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广阔。

据悉,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范洁团队结合在工作中的经验,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心腔内超声技术专著《心腔内超声与三维电解剖标测》,书中包含了作者工作中积累的340余幅图片及160余段视频,阐明如何应用心腔内超声导管指导各种复杂心率失常的导管消融,截至目前已发行2万余册,成为了全国不少心内专家的工具书。


科技动态 Other news

更多
0871-64119200
yunkey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