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蜂鸟般大小的恐龙新物种,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小的恐龙。该发现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动物的软组织和骨骼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博士拉尔斯·施米茨(Lars Schmitz)等学者共同完成,相关论文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标本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根据描述,琥珀中的头骨长度约14毫米,有着尖锐的喙部、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既像恐龙又像高级鸟类,很难确定其具体门类。“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鸟类不同,为此我们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属名‘眼齿’指出该标本的特性,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种名‘宽娅’则是向发现并收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邢立达介绍。
最小的现生鸟类是蜂鸟,其中最小的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从头骨尺寸来看,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在研究者看来,眼齿鸟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小型化。“尽管该标本尺寸小,但牙齿却比其他古鸟类多,齿列也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至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至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这表明,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可能以小型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邢立达解释。
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的巩膜小骨呈方形,而眼齿鸟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很难理解其工作机理。此外,眼骨的开孔窄,只有少量光可进入,说明眼齿鸟适应白天活动。”邢立达强调。
眼齿鸟与其他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很特别。仅从头骨来看,眼齿鸟非常原始,介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和中国早白垩世的长尾热河鸟之间。研究者认为,与上述两个类群一样,眼齿鸟可能有一条类似于非鸟类恐龙的长尾巴。
“眼齿鸟的标本只有头部,分类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我们将继续在缅珀中搜索,希望可以找到更完整的个体,揭开眼齿鸟的全部秘密。”邢立达表示。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0-03-12 08版)